close

學前班的課堂環境一般與小學類似。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老師在給學生們貼“棒棒貼”,以鼓勵表現出色的孩子。
  (上接D07版)
  參觀小學提前進入“角色”
  ●王波,丰台區航天幼兒園老師
  幼小銜接內容會融合在大班課程里,涉及語言、科學、藝術、健康和社會五大領域。我們也會重點關註孩子的心理,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獨立的心態,也會有對即將跨入小學的幸福感的激勵。
  除了日常的課程之外,還會有一系列活動幫助孩子提前瞭解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如在每年的5、6月會參觀小學,在六一兒童節的活動安排上,為大班孩子設計的不是傳統的節目表演,而是綜合類的角色性的社會游戲,比如買賣市場、小銀行等,孩子們可以扮演各種不同的社會性角色。
  我們也會利用社區資源培養孩子的能力,帶孩子去航天博物館,去社區的美容美髮店、小市場,讓他們可以運用到大班日常學到的知識,包括與人交往的語言、簡單的算術等。
  我們還有一個獨立教室,讓孩子們提前體驗小學生上課的感覺。會給大班的孩子排1、2次課,到這個獨立教室,抽取其他班相對陌生的老師教學,讓孩子們體會課堂如何自律,以及與新老師交往的感受。
  對家長的建議和指導也會融入到這一過程中。我們會利用家長會、新的通訊媒介等方式給家長宣傳一些幼小銜接的理念,也會邀請小學老師、管理者做培訓講座。同時,也會有一些情感性的活動,讓家長參與其中,有利於孩子後續的社會性發展。
  模擬課堂體驗小學生活
  ●李向傑,珠江帝景幼兒園保教主任
  我們會組織大班的孩子去小學參觀,讓孩子們看看教學環境、戶外操場,觀看一次升旗,聽一節小學的課,感受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也會組織孩子們與小學生座談,說說他們心目中小學的樣子。在生活習慣的培養上,我們會讓孩子們練習整理自己的小書包、小鉛筆盒、小書本。
  在6月份,我們會稍微加大與幼小過渡相關的內容,比如增設模擬課堂,以小學課堂座位的形式模擬半小時的集體教學活動,課間10分鐘讓學生嘗試自由支配,當然旁邊仍有老師隨時觀察提醒。
  另外,請小學老師來幼兒園講課,一方面是給家長講講學前鋪墊,另一方面也讓小學老師帶著小朋友上一節課,讓孩子們真正體驗一下怎麼拿書、怎麼看書。
  而在知識準備方面,教委規定不允許幼兒園小學化。在教學中,我們的操作方式會和小學不一樣,比如加減法,小學是直接告訴你5可以分為幾加幾,我們則會通過串珠的方式讓孩子理解,再比如圖形守恆,我們也會通過活動區的玩具讓孩子學會正方形可以切割成幾個三角形。此外,大班教學也會為小學的書寫做一些準備,但考慮到孩子小肌肉的發展,只是讓孩子學寫一些數字。而實際上,很多家長早已提前讓孩子開始了書寫練習。
  ■ 域外經驗
  美國:小學含有學前學校
  美國俄亥俄州一直盛行P/K-8或P,K-6的教育體系,即在其大多數地區,小學都含有學前學校或幼兒園。這種自然延伸的年級跨度結構能給兒童提供持續性的經驗。同時,這種廣闊的年級跨度還能為教師在學校願景、各年級的具體學習目標以及評估措施等問題上提供對話的機會。因此,美國將教育體繫上的銜接作為促進幼兒園和小學教育銜接的首要舉措。
  這對我國探索和促進社會課程的幼小銜接具有重要的啟示。
  首先,在我國,幼兒園和小學是相互獨立的機構,學制上的分立使加強兩個學段間的課程銜接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對幼小銜接的問題探討雖多,但對課程銜接的研究卻較薄弱,尤其對社會課程的幼小銜接還缺乏關註。
  其次,在眾多幼小銜接舉措中,被證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即是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共同討論課程的連貫性。俄亥俄州無論是從學前學校到幼兒園的過渡,還是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教師在課程的連貫性上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的作用還體現在兒童入學前及入學後,甚至包括暑期的家訪、電話訪問,以及幼兒園教師向家長傳達關於一年級相關安排的信息。
  第三,目前我國幼兒園和小學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領域獨自探索,缺乏體制上的聯繫,進而造成“學習環境的斷層”,致使兒童入學適應困難。因此,還應探討和創設幼兒園、家庭、小學相互銜接的社會生態環境系統,從而為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豐富有效的支持。
  洪秀敏,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系)副教授,引自其論文《美國俄亥俄州社會課程幼小銜接的舉措與啟示》
  【專家觀點】
  學前教育立法反對幼教小學化
  ●陳梅芳,全國婦聯“心系好兒童”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學前教育網創始人之一
  小學化是國家關於學前教育立法中一直在反對的,也是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小學化,我個人理解主要是指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理念和方法,比如過分重視知識教育用在了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身上,甚至在學習方式、時間上都超過幼兒的生理髮展規律,比如,班級人數過多,時間過長,灌輸式等。
  游戲和玩樂是幼兒園階段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我們家長有時候會把玩樂和學習對立起來,以為只有像小學或者成人坐在那裡才是學習。合格的幼兒園都會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來設計游戲和活動,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不僅開發大腦,學到知識,也在情緒情感和社會交往、自理能力、身體素質等各方面為孩子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家長應該多多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要人云亦云,互相攀比,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也給孩子帶來焦慮。孩子是一粒種子,家長要做的是給予最適合的環境。  (原標題:幼兒園“苦惱”:幼升小到底競爭什麼(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yxjihdlmewdk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